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邹传安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孤灯夜品录】(一)治学

2016-01-26 12:00:01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邹传安
A-A+

  作为一个三岁丧父,幼年贫贱的人,长而设坛讲学,释疑解惑,拥有大批弟子和追随者,删定诗经、春秋,注疏周易,誉满当时,泽被后世的大学者、大思想家,除了已知曾问礼于老子,观兴替于明堂,闻韶于周太师及学琴于师襄子之外,孔子似乎并未接受过什么规范教育,也无直接师承,那么,如此深厚、宏博的学问是如何积聚起来的?一定有他不同凡响的治学之道,论语涉及的有哪些?

  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。

  十五岁始有心于学习,并不算早,但再过十五年便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,进步算是快捷,可知这十五年不仅用力,而且用心了。以后每十年上一个台阶,五十岁的时候已经明了自然法则,入于道了,到了七十岁时,道更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,随意而为都不会出错了。孔子终年七十三岁,这段话可说是他亲口为自己一生的治学之道,作出的完整概括。

  “子至太庙,每事问,或曰: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?入太庙,每事问。子闻之曰:是礼也”。

  不错个过任何一个可以增长知识的机会,日积月累,便成了知识宝库。天下有惑之人,远道请益,随问随答,并皆言出有据。

  “太庙”:天子或诸侯的家庙,供奉、祭祀祖先之处。

  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”。

  实在、真话。不论何人,只要好学不倦,必有所成。

  “加我数年,五十而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”。

  则五十以前,孔子犹未留心于易耶?不管如何,以夫子之博学,能道出此语,便足啟人于怠。孔子于易经是有大贡献的,史记称孔子晚年喜易,“序彖、象、说卦,苇编三绝。”周易正义也有记载:“其彖、象、十翼之词,为孔子所作。”

  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善而从之,其不善而改之。”

  只要和人同处,就必定有可供我学习的,这是抱着人各有所长所短的心态。凡长都有可学,凡短必引为诫。则他人的优缺点,都是自己学习的参照。大学问家,何处不志于学?

  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”。

  “古”: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知识,如历朝掌故、曲藉之类,孔子极力搜求,并使之在较快的时间内领悟、记住。

  “盖有不知而作者。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。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”。

  世上可能真有在自己并不理解的情况下而敢妄为造作的人。

  孔子的学习之道是多问多听,选择正确的观点接受之。还有因为见得多了,目熟能详,也算一种长知识的渠道,这是说积累和总结生活经验,也会让人增长知识。

  “子与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后和之”。

  孔子同别人歌唱,如果他唱得比自己好,一定请他单独再唱一次,然后同唱一次,以把握别人的长处。

  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。

  见到优良品德的人,便想应该和他一样;见到不良行为,就扪心自问,自己是否同样存在?从正反两方面获得裨益。

  “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:仲尼焉学。子贡曰:文武之道未坠于地,在人。贤者识其大者,不贤者识其小者,莫不有文武之道焉。夫子焉不学?亦何常师之有?”

  这是孔子的学生端木赐(子贡)答卫国大夫公孙朝质疑孔子有无直接师承,说:周的礼乐谟训、典藉文章并未消失,还在人间,贤能的人会看到他主要精神,一般人也会弄懂一些局部。因此只要有心,随时都可以学的。像夫子这样博闻强识,善于用功的人,不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。

  “文武之道”:周文王、武王的法典、谟训。

  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”。

  夫子自道其用功之法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邹传安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