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个三岁丧父,幼年贫贱的人,长而设坛讲学,释疑解惑,拥有大批弟子和追随者,删定诗经、春秋,注疏周易,誉满当时,泽被后世的大学者、大思想家,除了已知曾问礼于老子,观兴替于明堂,闻韶于周太师及学琴于师襄子之外,孔子似乎并未接受过什么规范教育,也无直接师承,那么,如此深厚、宏博的学问是如何积聚起来的?一定有他不同凡响的治学之道,论语涉及的有哪些?
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。
十五岁始有心于学习,并不算早,但再过十五年便确立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,进步算是快捷,可知这十五年不仅用力,而且用心了。以后每十年上一个台阶,五十岁的时候已经明了自然法则,入于道了,到了七十岁时,道更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,随意而为都不会出错了。孔子终年七十三岁,这段话可说是他亲口为自己一生的治学之道,作出的完整概括。
“子至太庙,每事问,或曰: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?入太庙,每事问。子闻之曰:是礼也”。
不错个过任何一个可以增长知识的机会,日积月累,便成了知识宝库。天下有惑之人,远道请益,随问随答,并皆言出有据。
“太庙”:天子或诸侯的家庙,供奉、祭祀祖先之处。
“十室之邑,必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之好学也”。
实在、真话。不论何人,只要好学不倦,必有所成。
“加我数年,五十而学易,可以无大过矣”。
则五十以前,孔子犹未留心于易耶?不管如何,以夫子之博学,能道出此语,便足啟人于怠。孔子于易经是有大贡献的,史记称孔子晚年喜易,“序彖、象、说卦,苇编三绝。”周易正义也有记载:“其彖、象、十翼之词,为孔子所作。”
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择善而从之,其不善而改之。”
只要和人同处,就必定有可供我学习的,这是抱着人各有所长所短的心态。凡长都有可学,凡短必引为诫。则他人的优缺点,都是自己学习的参照。大学问家,何处不志于学?
“我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”。
“古”: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知识,如历朝掌故、曲藉之类,孔子极力搜求,并使之在较快的时间内领悟、记住。
“盖有不知而作者。多闻,择其善者而从之。多见而识之,知之次也”。
世上可能真有在自己并不理解的情况下而敢妄为造作的人。
孔子的学习之道是多问多听,选择正确的观点接受之。还有因为见得多了,目熟能详,也算一种长知识的渠道,这是说积累和总结生活经验,也会让人增长知识。
“子与人歌而善,必使反之,而后和之”。
孔子同别人歌唱,如果他唱得比自己好,一定请他单独再唱一次,然后同唱一次,以把握别人的长处。
“见贤思齐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。
见到优良品德的人,便想应该和他一样;见到不良行为,就扪心自问,自己是否同样存在?从正反两方面获得裨益。
“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:仲尼焉学。子贡曰:文武之道未坠于地,在人。贤者识其大者,不贤者识其小者,莫不有文武之道焉。夫子焉不学?亦何常师之有?”
这是孔子的学生端木赐(子贡)答卫国大夫公孙朝质疑孔子有无直接师承,说:周的礼乐谟训、典藉文章并未消失,还在人间,贤能的人会看到他主要精神,一般人也会弄懂一些局部。因此只要有心,随时都可以学的。像夫子这样博闻强识,善于用功的人,不一定要有固定的老师。
“文武之道”:周文王、武王的法典、谟训。
“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”。
夫子自道其用功之法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